1.素質教育的內涵
(1)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;
(2)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;
(3)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;
(4)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。
2.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
(1)面向全體;
(2)促進學生全面發展;
(3)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;
(4)促進學生生動、活潑、主動地發展;
(5)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。
3.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
(1)樹立素質教育理念,加大教育改革;
(2)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,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作用;
(3)將教育目的落實到教學之中;
(4)教學內容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;
(5)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。
4.“以人為本”的學生觀
(1)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;
(2)學生是成長中的人;
(3)學生是社會中的人;
(4)學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。
5.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
(1)以人為本,尊重小學生的個性發展;
(2)關注小學生的身心發展;
(3)創新評價,重視教育過程;
(4)家長和教師合力,促進學生成長。
6.教師職業的特點
(1)傳道者角色;
(2)授業、解惑者角色;
(3)示范者角色;
(4)管理者角色;
(5)父母與朋友角色;
(6)研究者角色。
7.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
(1)熱愛教育事業;
(2)熱愛學生;
(3)團結協作;
(4)為人師表。
8.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
(1)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。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,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促進者;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,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;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,新課程要求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;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,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。
(2)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。在對待師生關系上,新課程強調尊重、贊賞;在對待教學上,新課程強調幫助、引導;在對待自我上,新課程強調反思;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,新課程強調合作。
9.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
(1)道德要求的高層次性;
(2)道德意識的自覺性;
(3)道德情感的豐富性;
(4)道德影響的深遠性。
10.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征
(1)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專門性;
(2)教師職業道德體現教書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;
(3)教師職業道德的全面性;
(4)教師職業道德功能的多樣性。
11.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的特征
(1)從教師的社會責任來看,師德具有全局性;
(2)從社會地位來看,師德具有超前性;
(3)從教師職業及個人修養來看,師德具有導向性;
(4)從教師的人格評價來看,師德具有超越一般職業道德的示范性。
12.教師職業道德的功能
(1)對教育工作的動力功能;
(2)對教育對象的教育功能;
(3)對社會文明的示范功能;
(4)對教師自身修養的引導功能。
13.教師應具備的美德
正派公正、 真誠溫和、
尊重信任、 有正義感。
14.小學教師職業勞動的特殊性
(1)示范性;
(2)復雜性;
(3)互動性;
(4)創造性;
(5)合作性;
(6)長期性。
15.修訂《規范》遵循的基本原則
(1)堅持“以人為本”;
(2)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;
(3)堅持廣泛性與先進性相結合;
(4)倡導性要求與禁行性規定相結合;
(5)他律與自律相結合。
16.《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》的主要內容(重點識記)
(1)愛國守法——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;
(2)愛崗敬業——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;
(3)關愛學生——師德的靈魂;
(4)教書育人——教師的天職;
(5)為人師表——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;
(6)終身學習——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。
17.教師行為規范主要內容的解讀
(1)教師的思想行為:①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;②熱愛教育事業;③為人師表,遵紀守法。
(2)教師的教學行為:①精心上好每一堂課;②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;③努力開展教育科學
研究。
(3)教師的人際行為:①民主平等的教師與學生關系;②團結協作的教師與教師關系;③相互尊重的教師與家長關系。
18.師生關系的內容
(1)教學上的授受關系;
(2)人格上的平等關系。
19.良好師生關系的特征
(1)民主平等;
(2)尊師愛生;
(3)教學相長;
(4)心理相容。
20.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
(1)樹立正確的師生觀;
(2)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;
(3)發揚民主平等的精神;
(4)正確處理師生矛盾。
21.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方法
(1)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合作的前提;
(2)幫助家長樹立起對孩子教育的信心;
(3)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。
22.教師與同事交往的技巧
(1)與同事相處要互信互尊;
(2)與同事要進行積極合作,共同發展。
23.教師處理好與領導之間的關系
(1)尊重領導;
(2)服從領導;
(3)支持領導;
(4)關心領導。
24.《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條例》對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
(1)堅持育人為本,德育為先的目標導向;
(2)注重公平,面向班集體每一個學生;
(3)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;
(4)建立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;
(5)建立完善班級管理制度;
(6)鼓勵學生參加班級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。
25.班主任的作用
(1)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、領導者;
(2)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教育者;
(3)班主任是聯系各任課教師的紐帶;
(4)班主任是溝通學校與家長、社區的橋梁。
26.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原則
(1)方向性原則;
(2)科學性原則;
(3)教育性原則;
(4)民主性原則。
27.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特點
(1)評價內容全面化;
(2)評價標準多元化;
(3)評價方法多樣化;
(4)評價體系開放化。